十年间,随着对神经肿瘤治疗的不断探索,从最初单纯手术到术后同步放化疗,从MDT多学科诊疗到患者全程化管理,神经肿瘤的治疗已日臻规范。科学化、制度化的科室管理、专科特色建设、学科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进一步做大做强,神经肿瘤相关科室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2020年11月7日,由默沙东公司主办的“道共赢 赋未来”第一届神经肿瘤学科管理峰会在杭州圆满落幕。参会期间,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王樑教授担任采访主持,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邱晓光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章龙珍教授接受神外资讯的专访,主要针对神经肿瘤MDT向基层医院辐射、各个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人才培养、科研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三位专家不吝赐教,将日常工作中的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
我们知道脑胶质瘤MDT多学科活动在最近10余年来得到了全国的神经外科、神经放疗、神经病理以及神经放射等多学科的推动,如何持续的推动这些多学科交流?
张建民教授:
神经肿瘤涉及的领域和学科广泛,需要相关学科共同对胶质瘤患者进行诊治,提出最佳诊疗方案,为病人带来最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许多医院都成立了神经肿瘤MDT诊治团队。团队内涵盖众多相关学科,包括神经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组成的核心科室,还需要神经内科进行鉴别诊断,核医学的精准检查评估,以及护理团队、康复科、心理科的共同参与。随着我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疾病诊疗模式随之改变,MDT诊疗模式的应运而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国内各中心也根据神经肿瘤诊疗的发展需求,组成了神经肿瘤MDT团队。
在MDT发展初期及建设过程中,或者说在整个行进过程中,有什么经验或者什么困难给大家提一提。
邱晓光教授:
天坛医院和浙大二院一样,很早也建立了第一个以胶质瘤为主的MDT团队。MDT团队无非是联邦制或者邦联制,但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患者能够受益,同时患者付出的时间或者金钱会更优。作为一个团队,就需要相互的信任与支持,不同科室医生在MDT团队中的角色应该是平等的。但胶质瘤MDT团队是以神经外科为主的团队,它涵盖了术前、术后、手术治疗、放化疗和后续治疗的全过程,不管是复发、坏死、还是放射性损伤,都离不开神经外科的参与,而不是各自为战。不管采用哪种形式,这种多学科的协作,是一个必由之路。
关于MDT,您对医院之间,包括上级医院和下级医院,包括上级医院的和其他兄弟单位之间的这种城市间或者省际间,甚至全国间的MDT活动,您有什么经验或者说有什么建议?
我们现在跟基层医院通过医联体和帮扶带的形式,定期到基层医院进行会诊或者疑难病例的讨论,进行神经肿瘤相关方面的诊断和处理判断。其次,我们进行相关方面专业规范化诊治的培训或者巡讲,让基层医院的医生对神经肿瘤,在诊断、治疗、研究新进展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也便于他们以后在整体医疗水平提升的情况下,能跟我们上级医院建立良好的联系和互动,患者能更早的更快的推送到上级医院,接受更加规范的诊治。
我们知道浙医二院最近几年和UCLA之间有非常紧密的校际之间的合作,我想在神经肿瘤MDT这个方面,张主任您能不能再谈一下国际之间交流,包括与他们定期的一些交流活动中,对MDT的推动和帮助。
张建民教授:
我们和UCLA的院际合作开展多年,采用远程MDT讨论的形式,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UCLA是和我们整个医院进行合作的,神经外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科室,并且国际神经病理专家UCLA的William Yang和我们病理科之间的会诊平台是全国主要的会诊平台之一。其次,基于这样的MDT团队讨论,使UCLA对我们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例如血管开放手术,UCLA的手术量远远不及我们,出于对我们各方面水平的认可,UCLA就把从事血管神经外科住院医师最后一年的培训,安排到我们医院。通过这样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也增加了我们的国际认可度。我们从UCLA学了很多,我们的优势也得到他们的认可和了解,这样双方的合作交流得以更加良性促进。
我们知道邱主任和江涛主任也开展了很多的临床工作,尤其在临床科研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对科研工作方面,邱主任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邱晓光教授:
相对于我们的临床工作量,我们的研究工作做的还很少。作为临床医生,做研究一定是以临床发现问题为导向,然后从相关的机制、治疗手段进行研究,这种转化医学应该是目前全世界最受欢迎的。真正在临床中把经验变成共识或者指南,这是我们将来要做的。在神经外科这个领域或者在神经放疗这个领域,我们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入了所谓的国际指南,说明我们的临床研究工作做得还是非常差。江涛教授在转化医学上做了很多工作,有些他的文章也进入了国际上的指南。我作为专业的神经肿瘤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我想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科室的人才梯队培养应该是我们整个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您是如何对科室人才梯队进行培养,梯队人才培养对科室发展有哪些影响?
章龙珍教授:
在MDT诊疗模式中,人才培养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教研共同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学科发展,推进整体治疗水平。我作为放疗科主任,我们科目前分成头颈组、胸组、腹组和妇瘤4个亚专业方向。我们科室医生在升副高前,需要进行4个亚专业的轮转,使其对全身各亚组肿瘤都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挖掘他对某一个肿瘤方面的兴趣,再根据他的兴趣分亚专业方向,在亚专业里面去进行深度的专业的后期人才梯队的培养,兴趣还是人才培养很重要的方面。
从宏观上来讲,国家卫计委计划把常见病、多发病放到基层。神经肿瘤属于少见的肿瘤,需要MDT团队通力合作,下沉到县级医院,建立专业的神经外科、神经病理、神经放疗,我个人认为这不太现实。作为这种少见的神经疾病,去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是有利于病人的治疗效果。另外关于科研和临床人才培养的问题,我有两点建议,第一,要强调临床和基础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第二,我们应该向张建民主任学习,多加强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国际学习,来开阔我们的视野,而不要去做井底之蛙。
一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年轻人的培养,年轻骨干医生需要向亚专业发展。在科研方面,转化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去做科研,一定要围绕临床的需求。浙大新成立的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其中有个教授在做光透明技术,光透明技术在手术当中,能快速进行病理诊断,并能对肿瘤的边界加以界定,相当于神经外科医生的精准导航,对指导手术大有助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转化应用,年轻人的培养,以及整个学科全方位发展都非常重要,最终的目的还是围绕着临床需求来提升治疗效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脑医学研究所所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特聘教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脑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主委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基础及临床分会副主委
浙江省卒中学会会长
中国卒中协会理事兼脑血管外科分会副主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药物与生物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放疗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热疗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科教强卫”放射肿瘤学创新团队带头人
徐州市肿瘤学医学领军人才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胶质瘤中心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
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师奖-青年医师奖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老年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