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寿佳俊 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单侧后路切除椎管腹侧脊膜瘤
编译 | 胡柯嘉
2
脊髓髓内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的鉴别诊断可靠性
编译 | 汪耿夫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与星形细胞瘤的术中鉴别非常重要,因为这两种肿瘤的手术策略不同。既往研究结果,颅内肿瘤的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准确率高达83%-97%,而脊髓髓内肿瘤的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准确率尚不清楚。日本东京都市神经科学医院神经外科的Hiroki Hongo等报告49例脊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分析,阐述冰冻切片诊断结果如何影响手术切除程度和预后。
3
手术与经皮穿刺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对比
编译 | 陈帆
4
编译 | 颜华
脊髓空洞,特别是Chiari畸形伴随的脊髓空洞的成因一直未完全明晰,多年来始终存在多种假说。美国马里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外科的John D. Heiss等对脊髓空洞症患者采用脊髓造影术观察造影剂从脊髓蛛网膜下腔转运至脊髓空洞内,探讨脊髓空洞与脑脊液通路梗阻和髓内肿瘤的关系。
5
颈髓神经鞘瘤的切除与残余肿瘤的生长情况
编译 | 胡柯嘉
脊髓神经鞘瘤占原发性脊髓肿瘤的三分之一,常分为髓外硬膜下、硬膜外和硬膜内外沟通哑铃状肿瘤。有研究称哑铃状肿瘤占脊髓神经鞘瘤的17.5%,其中44%发生在颈部。此类肿瘤全切除可减少复发的机会。但是,在颈椎部位的哑铃状肿瘤与椎动脉、运动神经根和脊髓密切相邻,难以做到肿瘤全切除。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三星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Sung Mo Ryu等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90例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数据,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切除范围和残留肿瘤的生长等MRI检查结果,阐述颈部神经鞘瘤的特征和手术效果,以及残留肿瘤的生长速度等。
1
颈椎畸形的生物力学、放射学参数和分类
编译 | 寿佳俊
2
颈椎畸形矫正术的术前计划和前路手术技术
编译 | 寿佳俊
3
编译 | Tim
4
寰枢椎内固定不同置钉组合的区别
编译 | 陈帆
5
下颈椎后路螺钉固定术
编译 | 何长春
颈椎内固定术是颈椎创伤、退行性疾病、感染、肿瘤和先天性畸形等病变时常用的手术方式。钉棒结构具有较强的生物力学特性,能增强下颈椎脊柱的稳定性。此手术方式不仅能提高骨质融合率,而且有利于患者早期的活动和康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巴西圣保罗坎皮纳斯大学的Andrei Fernandes Joaquim等对常用的下颈椎后路固定术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总结4种螺钉固定术的手术解剖、指征、禁忌证和手术要点。
6
微创脊柱手术的简略进展史
编译 | 荆林凯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脊柱外科取得长足的进步,技术不断改进的脊柱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已普及推广。MISS的核心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保留正常解剖结构、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目的和减轻对患者的整体压力。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神经外科的Jang W. Yoon和Michael Y. Wang回顾了MISS的历史和演变。
7
成人胸腰椎畸形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编译 | 何长春
8
几种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比较
编译 | 宋晓蓉
腰椎退行性病变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并且是致残的原因之一。退变节段的椎体间融合术是使运动稳定、疼痛缓解的有效治疗方法,目的是间接地导致神经组织减压,恢复脊柱前凸或矫正畸形。澳大利亚悉尼神经脊柱外科研究组的Ralph J. Mobbs等复习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文献,比较各类手术方案的利弊,提出一套关于椎体间融合选择适应证的建议和指南。
9
腰椎皮质骨轨迹椎弓根螺钉徒手置入术
编译 | 胡柯嘉
10
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编译 | 胡柯嘉
11
老年人齿状突骨折的治疗
编译 | 彭立玮
齿状突骨折是枢椎骨折和65岁以上老年颈椎骨折的常见类型,发生率较高,但治疗策略存在不确定性。老年人群的骨健康状况不佳和内科疾病增加手术并发症,而非手术治疗可发生骨不连或纤维性愈合的风险。美国纽约外科医院骨科的Sravisht Iyer等复习文献,综述齿状突骨折的分类、老年患者的手术与非手术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等治疗决策。
12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伴神经根病患者治疗方法的研究
编译 | 李富光
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包括椎间盘突出和骨赘形成致使神经根管狭窄,引起放射性疼痛。Hilibrand等通过研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10年后的颈椎邻近节段病理改变(adjacent-segment pathology,ASP),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替代融合术。ADR目的是维持颈椎活动度,防止ASP的发展。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外科系的Anna MacDowall等比较DDD患者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进行ADR或融合术后的5年临床疗效。
13
强直性脊柱骨折的治疗建议
编译 | 彭立玮